個人覺得 Google 是不會去做這種生意,就算有開也是玩票性質(Nexus Q?)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體通路的生意。Becker's note

在 Google 被傳即將開設零售店後,美國科技博客作者克里斯‧馬特斯治科 (Chris Matyszczyk)撰文指出, Google 零售店不能效仿 Apple ,而應該突出自己的極客文化特色,打造全新的線下體驗。否則不但容易被扣上山寨的帽子,還有可能被 Apple 訴諸法庭。
Google 在品牌人性化道路上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像 Google 這樣以“事實就是一切”為信念的公司,很難想像它所做的事能夠對上用戶的脾胃。在品牌人性化的道路上, Google 在過去數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系列公眾廣告的投放使更多人對 Google 有了更多的瞭解。
但是,當 Google 效仿 Apple 進軍線下零售店時,可能會面臨用戶的兩大“責難”:第一,我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線解決,為什麼需要到零售店;第二,如果要開零售店,那麼也應該做得像 Apple 。
每當聊到蘋果如何從破產邊緣東山再起成為全球最有價值公司時,大家通常會歸功於蘋果iMac, iPod, iPhone 以及iPad 等優秀產品的出現,這說法沒錯,但也別忘了蘋果商店在當中的作用。
蘋果的第一家零售商店大概是在10 年前建立的,當時不少人嗤之以鼻。現在回過頭來看,每當人們對某樣事情不屑的時候,往往恰好就是蘋果有過人之舉的時候(可以看看鮑爾默當時對iPhone 全然不屑的樣子)——如果某個idea 的好大家一眼就能看到,那早該有人做了,還輪的到蘋果來開先河嗎?後來也有IT 廠商跟進開設零售店,但對比蘋果商店的成功,相形之下,其它廠商的努力和成績就顯得暗淡了。
跟進蘋果商店做法的典型例子就是微軟了。雖說目前微軟在零售店上還處於試驗階段,並未全面鋪開,但感覺起來,微軟的這些商店似乎沒有火的跡象。這時候,你再聽到Google也在準備開店 的消息時,很可能也會不以為然,照樣嗤之以鼻。但我認為,Google商店這事兒,很有機會能成。
今天,由Google自己研發的Chromebook Pixel開始發售(見報導 ),這更讓我相信Google商店這事兒能成了。Google表示該產會通過Google Play在 線商店、百思買和Currys PC World的網站出售(也能在百思商和Currys的線下實體店體驗,但不能在實體店內購買),這顯然不夠。
Google 在線上商店出售Nexus 系列產品也有些年頭了,銷售情況有好有壞,比如Nexus 4 大賣,Nexus One 不佳,Nexus Q 慘敗。在百思買的銷量也喜憂參半。儘管Chromebook 最近終於開始引起市場注意了,但由於百思買市場覆蓋的局限,銷量也並不大。
現在,Google 要想為自己的產品取得更好的銷量,就需要和蘋果十年前要的東西一樣:自己的實體商店,完全受自己控制,展示自己的產品。
在建設線下實體店上面Google 也是懂行的——在一些機場就能看到Chromebook 的銷售區域,由Google 員工當店員。但Google 要做的東西還有很多:永久性的店面;在全球重要城市的中心區域選址;人們可以在裡面把玩他們的產品;還要有Google 自己培圳出來的員工在裡面答疑解難。只在網上看到產品已經不夠了,能上手體驗才是王道。
Google 旗下新添了Chromebook Pixel 和Google Glass 之後,Google 就更需要這麼做了。你會相信消費者在實際摸到、體驗到這些新型產品之前就乖乖掏腰包嗎?這些產品已經不是昔日的一味求快的PC 了。
接下來再考慮一下:Google Play Store(非官方稱謂)能複制蘋果商店的傳奇嗎?還是會像微軟商店那樣落於中庸?要想成功,就不能照搬蘋果商店。
微軟商店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他們照搬了蘋果商店的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一走進微軟商店,你就能感受到我這話是什麼意思。對微軟來說,這個錯犯的實在是太明顯、太離譜了。微軟這樣做,發揮的是蘋果而不是自己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微軟只會不斷加強人們對蘋果牛逼之處的認知。
從一開始,蘋果商店的出現就是合理的,因為一般人往往會認為蘋果的產品都是高檔貨,而蘋果產品到底好在哪裡是需要消費者實際上手體驗過以後才能感知到的。OS X(以及後來的iOS)並不像Windows 那樣大眾、路人皆知,蘋果要想吸引消費者掏腰包,就不得不幫助他們跨越“不了解”這道門檻。當時,由於蘋果的市場份額並不高,大型零售商並不樂意向蘋果提供大面積的銷售區域——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難題,蘋果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實體零售商店。
我還想強調一點,蘋果商店的存在,還是iPhone大獲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沒有之一。要是沒有這些實體商店,蘋果就沒了與電信運營商談判的重要砝碼,就不能讓他們讓步,推出給力的合約價。Genius Bar等其它因素只是為蘋果策略錦上添花而已。
而微軟的問題卻恰恰相反。微軟的Windows, Office 等產品幾乎人人都知道,也幾乎都用過,零售商幾十年來賣的也是再熟悉不過的PC。但微軟卻仍然要復制蘋果商店的模式。或許你覺得微軟商店主要是為了向消費者展示、讓他們體驗Surface,但我卻要說,這幫助不大,因為這些產品根本算不上特別優秀——而這正是關鍵所在。(Xbox 倒可能是吸引消費者進店的最佳選擇,微軟不妨考慮調整一下策略:用Xbox 把消費吸引進店,再用Surface 和Windows 8 留住他們。)
對比之下,自第一代Android 和Chrome OS 以來,Google 的產品就一直在改進,到了現在,時機似乎也成熟了:Google 是時候向消費者提供實體零售體驗,並向他們展示這些產品了。要不要用Google 的手機來換掉手上的黑莓或iPhone 呢,一款基本只用來上網的筆記本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呢,還有,Google Glass 到底是不是好東西,這些都是需要實際上手體驗過才會有答案的。
這裡再強調一次,Google Play Store 不應該照搬蘋果商店。裝修不能是像蘋果商店那樣的極簡風格,帶有考究的桌子、地面和玻璃,它們看上去得有Google 產品的味道——應該是多彩的、活潑的,無人駕駛汽車也要在店裡出現,Google Glass 也要有專門的區域,Chromebook 也是,優秀的Andorid 設備也得多放一些,甚至Google TV 也可以考慮放進去。每台設備都連上網(通過Google Fiber?),一打開就是Google.com 或是Google Now,還能像蘋果那樣,讓消費者像在自己家裡一般,輕鬆把玩每台設備。
微軟想讓人們在他們的商店裡流連,就像人們在蘋果商店裡那樣,但可惜消費者不買帳——可能光有互聯網接入還是不夠的。或者Google 能來點新鮮的(我一直希望蘋果能這樣做):在店裡開個咖啡店,讓消費者一邊喝著咖啡在店裡愜意流連,一邊到處看看,買買。
一些公司對蘋果商店的收入稱羨不已:蘋果商店每平方英尺銷售額超6000美元 ,是第二名Tiffany and Co的一倍多,比全美零售店每平方英尺的銷售額高出17倍。但這不應該成為IT廠商的關注點,也不會是Google開設零售店的目的所在——Google的目的,是,也只能是通過零售商店向消費者展示自己的優秀產品,讓消費者上手體驗,真正體會到產品的美妙所在。
對Google 而言,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了。
文章來源:www.36kr.com/p/201491.html